科尔孙-舍甫琴柯夫斯基战役

来自阅兵百科
科尔孙-舍甫琴柯夫斯基战役地图

科尔孙-舍甫琴柯夫斯基战役Ко́рсунь-Шевче́нковская опера́ция)是伟大卫国战争乌克兰第一方面军乌克兰第二方面军在t944年1月24日至2月17日期间发动的进攻战役,是在右岸乌克兰战役的一部分。[1]

兵力部署[编辑]

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司令员为尼·费·瓦图京大将)和乌克兰第二方面军(司令员为伊·斯·科涅夫大将)在1943年底至1944年1月上半月在右岸乌克兰进行的数次进攻战役,使德军在科尔孙-舍甫琴柯夫斯基一带遭到两翼包围,形成了一个十分明显的突出部。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司令为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元帅第1装甲集团军第8集团军的9个步兵师、1个装甲师、1个摩托化旅及部分独立部队组成的重兵集团正位于突出部中,防守特诺夫卡—卡涅夫—卡尼日一线,与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和乌克兰第二方面军的翼侧接触。为此,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给两个方面军下达了围歼科尔孙-舍甫琴柯夫斯基突出部德军集团的任务。[1]

战役计划两个方面军同时在突出部后方实施猛烈突击,并在什波拉兹韦尼戈罗德卡一带会合。参加战役的有乌克兰第一方面军的第40集团军一部、第27集团军第6坦克集团军第2航空集团军一部和乌克兰第二方面军的第52集团军近卫第4集团军第3集团军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第5航空集闭军近卫第5骑兵军以及第10歼击机航空军。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在建立突击兵团时发生了很大的困难,该方面军此时正抗击德军在乌曼文尼察一带的猛烈进攻,而该方面军右翼部队也在准备进攻战役。战役开始前,依靠方面军内的变更部署,使各方面军在主攻方向形成了对敌优势,其中兵力数比敌军多0.7倍,炮兵多1.4倍,坦克和自行火炮多1.6倍,而在航空兵方面双方差不多势均力敌。[1]

战役是在乌克兰春季开始解冻、路面泥泞的复杂条件下准备和实施的,而破烂翻浆的道路增大了各部队机动和向前输送物质的困难,阴雨天气和无法使用的土质机场,限制了航空兵的发挥。此外,战役准备期限也极箕紧追,仅5—7天。[1]

战役进程[编辑]

乌克兰第二方面军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分别在1月24日和26口发动进攻,突破德军防御后,开始加速会师。乌克兰第二方面军以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为主力,于25日进入突破口,而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则以尚未组建完毕的第6坦克集团军和若干步兵部队,协同各个集团军一并在第一梯队参加进攻,以便实施更猛烈的攻势来突破德军防御,该集团军各快速部队(共107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在突破防御后奋勇当先,开始向兹韦尼戈罗德卡方向加速推进。[1]

1月27日,德军为了封闭突破口,对奥西特尼亚日卡方向的乌克兰第二方面军突击部队两翼,以4个装甲师和4个步兵师的兵力实施反突击,从而暂肘封住了红军打开的缺口,并切断了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两个突出的坦克军与方面军主力的联系。然而,该两个坦克军不顾极端复杂的情况,继续执行其进攻任务,并在28日在兹韦尼戈罗德卡一带与乌克兰第一方面军第6坦克集团军部队完成会合,从而完成了对德军科尔孙-舍甫琴柯夫斯基集团的合围。[1]

当红军击退德军向奥西特尼亚日卡方向的反突击后,德军统帅部为援救被围部队,从文尼察—乌曼一带调来了增援部队,包括数个装甲师。但是红军各部队即使地构筑了稳固的正面防线,两个方面军在这里投入了得到步兵师、反坦克炮兵和工兵部队支援的坦克集团军,同时,乌克兰第一方面军第27集团军、乌克兰第二方面军近卫第4集团军近卫第5骑兵军于2月3日在奥利沙纳一带组成了对包围圈内的正面防御。尽管气象条件不佳,但在合围德军和应对德军反突击时,第2航空集团军第5航空集团军依然在1月29日至2月3日期间出动2800架次,夺取制空权并给予地面部队支援。德军以近8个装甲师和6个步兵师的兵力自2月3日至11日在包围圈外侧正面发动多次反突击,但都被红军击退,与此同时,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和乌克兰第二方面军仍然不断地增强包围圈外侧正面的防御兵力。此外,第2坦克集团军从文尼察赶到科尔孙-舍甫琴柯夫斯基战场,在雷相卡一带赶走德军解围部队,并阻止被围部队突围。[1]

2月12日,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指示乌克兰第二方面军司令部统一指挥歼灭被围敌军的作战部署。17日凌晨,德军被围部队被全数歼灭。[1]

战役结果[编辑]

在科尔孙-舍甫琴柯夫斯基战役中,德军总共损失7.3万人,其中1.82万人被俘,红军由此重创德军15个师,还包括在合围圈外侧正面的8个装甲师,使德军第1装甲集团军第8集团军遭到严重的打击,从而改善了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和乌克兰第二方面军的正面态势,为完全解放右岸乌克兰创造了条件。[1]

红军的23支部队因战功卓著而被授予“科尔孙”荣誉称号,6支部队被授予“兹韦尼戈罗德卡”荣誉称号。[1]

参考[编辑]

  1.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苏联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历史(下).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译. 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 1982年5月初版: 第552-554页

相关内容[编辑]

胜利旗 伟大卫国战争相关战役 
1941年6月-1941年11月
比亚韦斯托克—明斯克 杜布诺—卢茨克—罗夫诺 斯摩棱斯克 基辅 第一次哈尔科夫 莫斯科防御阶段
1941年11月-1942年6月
莫斯科反攻阶段 罗斯托夫 巴尔文科沃—洛佐瓦亚 第二次哈尔科夫
1942年7月-1943年6月
斯大林格勒 高加索(图阿普谢) 罗斯托夫 “火花” 奥斯特罗戈日斯克—罗索希 沃罗涅日—卡斯托尔诺耶 伏罗希洛夫格勒 第三次哈尔科夫
1943年7月-1944年5月
库尔斯克(奥廖尔 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 斯摩棱斯克 顿巴斯 第聂伯河(梅利托波尔 基辅) 布良斯克 新罗西斯克—塔曼 日托米尔—别尔季切夫 列宁格勒—诺夫哥罗德 科尔孙-舍甫琴柯夫斯基 尼科波尔—克里沃罗格 普罗斯库罗夫—切尔诺维策 乌曼—博托沙尼 敖德萨 克里木
1944年6月-1944年12月
白俄罗斯 利沃夫—桑多梅日 雅西—基什尼奥夫 东喀尔巴阡 波罗的海沿岸 贝尔格莱德 布达佩斯
1945年1月-1945年5月
维斯瓦河—奥得河(桑多梅日—西里西亚) 东普鲁士 下西里西亚 东波美拉尼亚 摩拉维亚—俄斯特拉发 上西里西亚 维也纳 柏林 布拉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