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来自阅兵百科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国旗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国徽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Magyar Népköztársaság)是匈牙利历史上的一个社会主义政权,建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后因东欧剧变改制为匈牙利共和国,曾是华沙条约组织经济互助委员会成员国。该国北面与捷克斯洛伐克接壤,东北与苏联接壤,东面与罗马尼亚接壤,南面与南斯拉夫接壤,西面与奥地利接壤。

历史[编辑]

1944年12月2日,在苏联的支持下,由匈牙利共产党主导的匈牙利民族独立阵线成立,参加该阵线的还有小农党社会民主党、民族农民党、资产阶级民主党以及工会理事会代表等。同月21日,匈牙利临时国民大会在德布勒森召开,成立了四党临时联合政府,而该政府第一项举措便是土地改革。[1]

1945年春,在苏联红军攻占匈牙利全境后,匈牙利临时民主联合政府迁至布达佩斯。7月,在苏联的干预下,匈共中央总书记拉科西·马加什被任命为政府副总理,同时对政府的多位部长进行了更换,加大了苏联和匈共对匈临时政府的控制力度。11月,匈牙利举行了战后的第一次大选,小农党在大选中获得了超半数的选票,而社会民主党和共产党仅获得了三分之一的选票。根据大选结果,匈牙利组建了以小农党人蒂尔迪·佐尔坦为总理的政府,但在苏联的干预下,共产党人仍然获得了1名副总理名额并继续控制内务部。12月,在苏联的影响下,匈牙利政府成立了由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占多数的最高经济委员会。[2]

1946年2月,匈牙利国民议会宣布匈牙利为共和国,小农党人蒂尔迪·佐尔坦和纳吉·费伦茨分别出任总统总理。3月,匈共联合社会民主党、民族农民党组成了反对针对小农党的“左翼联盟”,在首都发动示威游行,逼迫小农党将其右翼的21名国会议员开除出党。12月,由匈共掌管的内务部制造了“反共和国阴谋案”,将矛头直指小农党,随后还逮捕了小农党的主要领导人。[2]

1947年5月,在针对小农党不断的打击后,纳吉·费伦茨被迫辞去总理职务,匈共成功取得了政府的多数席位。8月,匈牙利共产党与小农党、社会民主党、民族农民党组成竞选联盟,获得了第二次议会选举的多数选票。得益于积极推行土地改革以及在国家政权占据主导地位,匈共成为第一大党,从而形成了由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主导、小农党左翼人士参加的新政府。[2]

1948年3月,匈牙利的生产资料国有化基本完成。[1]6月,匈牙利共产党与社会民主党合并为匈牙利劳动人民党。之后,匈牙利的其他几个反对党被勒令解散或自行解体,而参加政府的小农党和民族农民党经过清党后与劳动人民党保持一致。[2]

1949年5月,匈牙利劳动人民党在新的全国大选中获得议会绝大多数议席,并建立了单一执政的政府。8月,匈牙利新宪法通过,从而将国号改为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在劳动人民党彻底掌握政权后,开始引入苏联的政治经济模式,实行单一公有制经济、消灭其他所有者成分,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而在苏南关系恶化后,匈牙利为迎合苏联政府,展开了大规模的清洗活动,使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普通党员干部遭到逮捕、开除党籍甚至被杀害,清洗活动甚至波及到整个社会,导致普通工人、农民、城市中产阶级、宗教人士成为镇压对象。[1]

1950年1月,匈牙利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该计划着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机械制造业和军事工业,而轻工业和农业的投入相对薄弱。[1]

1953年7月,在斯大林逝世后,拉科西的执政地位受到动摇,被迫让出部长会议主席的职务,由纳吉·伊姆雷接任。[3]

1955年4月,由于匈牙利国民经济发展迟缓,拉科西卷土重来,将纳吉赶出最高领导层,重新掌握党政大权,并继续推行他原有的经济政治路线。次年7月,由于赫鲁晓夫对拉科西不贯彻苏共二十大路线感到极其不满,因此在苏共中央的干涉下,拉科西被迫辞职,由格罗·埃诺接任其第一书记职务。[3]

1956年10月23日,匈牙利爆发了大规模声援波兹南事件的游行示威,并要求格罗下台,纳吉执政。当晚,匈党高层便同意纳吉重新进入政治局并担任部长会议主席,同时请求苏军进场维持秩序。25日,由于苏共高层对格罗在事态中的举措表示不满,因此免去其职务,由卡达尔·亚诺什接任。30日,苏军撤出了布达佩斯。但在苏军撤退之后,布达佩斯的事态再度失控,骚乱演变为武装暴动,一些匈党政干部在暴乱中被害。[4]而纳吉在上台后也公开表明支持动乱,宣布政府废除一党制并举行自由选举,匈牙利将退出华沙条约组织并实行中立。[5]

1956年11月3日,由于动乱已经失控并且纳吉政府推行反苏政策,因此苏联高层开始支持卡达尔一派。4日,苏军再次开进布达佩斯平息暴乱,而在进场期间,苏军则与暴乱分子发生了武装冲突,但最终,苏联军队推翻了纳吉政府。[4]

匈牙利动乱平息后,卡达尔开始领导匈牙利实行改革,首先在1957年采取了稳定的局部改革,随后在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由劳动人民党改名而成)八大后将改革转入农业领域,并在1968年转入工业领域。在1963—1973年期间,匈牙利进入了改革的“黄金时期”,其年均工业增长率达6.5—7%,人均粮食超过了1.3吨,工农业位居世界前列。与其他东欧国家相比,匈牙利的消费市场货源充足,供销两旺,甚至被西方记者称作“东方乐园”“消费者的天堂”。但在70年代中后期,由于生产、分配和消费比例失调,苏联的干涉以及能源危机的爆发,匈牙利的改革陷入停滞,经济增长放缓。[6]

1988年5月,在国内政治经济陷入困境以及波兰政局的影响,匈社工党积极响应戈尔巴乔夫在苏联实施的改革,提出了在坚持一党制的条件下实行社会主义多元化,还使执政30多年的卡达尔将总书记职务移交给格罗斯·卡罗伊[6][7]

1989年2月,匈社工党中央全会决定实行多党制并为一九五六年十月事件进行翻案。[8]6月,匈社工党与匈牙利各反对派开始举行圆桌会议。[9]10月,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召开十四大,将党名改为匈牙利社会党,与此同时,匈牙利还通过了新宪法草案,将国号改为匈牙利共和国,取消了宪法中关于马列主义政党的领导作用的规定,宣布国家实行“议会民主”“体现资产阶级民主与民主社会主义的价值”。[10][11]

国旗与国徽[编辑]

国旗

国徽

参考[编辑]

  1. 1.0 1.1 1.2 1.3 郭洁. 试论战后匈牙利的“苏联模式化”. 俄罗斯研究, 2010(02):130-139
  2. 2.0 2.1 2.2 2.3 徐隆彬. 苏联与二战后匈牙利民主联合政府的组建、改组和转型.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2018(01):107-118
  3. 3.0 3.1 马国泉. 匈牙利共产党前总书记拉科西·马加什. 今日苏联东欧, 1987(06):68-71+30
  4. 4.0 4.1 李华. 赫鲁晓夫与1956年匈牙利事件. 南京社会科学, 2000(02):38-46
  5. 方向勤. 纳吉与匈牙利十月事件. 政治研究, 1985(02):68-73
  6. 6.0 6.1 阚思静. 论卡达尔的经济改革与外部环境. 世界历史, 1993(03):19-29+127
  7. 高歌. 东欧剧变与冷战结束. 俄罗斯学刊, 2019, 9(03):5-27
  8. 匈党发表中央全会公报 评价一九五六年十月事件 匈党中央决定进一步发展政治多元化. 人民日报, 1989年2月14日第6版
  9. 匈牙利举行首次圆桌会议. 人民日报, 1989年6月14日第3版
  10. 侯凤菁, 邹国昌.匈社会主义工人党召开十四大 决定将党改成社会党 格罗斯和许多人反对. 人民日报, 1989年10月10日第3版
  11. 匈国会通过宪法修改草案 改国名为匈牙利共和国. 人民日报, 1989年10月20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