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工农红军

来自阅兵百科
(重定向自苏联红军
工农红军军旗(正面)
工农红军军徽
工农红军军旗(背面)

工农红军[1]Рабоче-крестьянская Красная армия,缩写 РККА),即红军Красная армия)是由布尔什维克党苏维埃政权领导的苏维埃俄国苏联军队,与工农红海军边防部队与内务部队组成了后来的苏联武装力量。工农红军在1946年以后逐步演化出陆军空军国土防空军战略火箭军空降兵等多个军兵种。

1918年2月23日被视为工农红军建军的日子(今祖国保卫者日),以纪念红军志愿兵在普斯科夫击退德军的进攻,从而保卫了彼得格勒。而工农红军实际上根据苏俄人民委员会在1918年1月15[28]日通过的政府令才开始大规模组建。

历史[编辑]

工农红军在内战时期的标识

1917年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人认为军队应有地方苏维埃在自愿的基础上组建,由基层士兵组成士兵委员会来选举他们的指挥员。同年12月16日,苏维埃政府就通过一项决议,正式废除旧军队中的军衔制。

苏维埃政权最初的武装力量有自愿组成的赤卫队、革命士兵和革命水兵,同时在后方组建了几万人组成的“人民社会主义卫队”。不过依靠即兴组建的非正规军很难保卫苏维埃共和国,因此列宁依然坚持利用旧军队来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为了便于控制这些部队,现役军队中均设立了军事革命委员会。但是,长达四年的战争和复员工作的开始使旧军队开始瓦解,大量士兵离开一线部队,而德国奥匈帝国的军事威胁迫使了苏维埃政权必须组建正规军抵抗其侵略。

1918年1月15[28]日,苏俄人民委员会通过《关于工农红军》的政府令,政府令决定组建一支名为“工农红军”的新军队,工农红军由工人阶级最积极和最有组织的分子组成,俄罗斯共和国所有年满18岁、志愿献身保卫十月革命、苏维埃政权和社会主义的公民均可入伍。为了确保新生的工农红军能够得到可靠的军事指挥,红军引入曾在旧沙俄军队但仍过将军或军官的“军事专家”,同时设立军事政治委员,军事政治委员一方面直接领导军事专家的工作,另一方面还要在军队中贯彻党的方针,确保阶级凝聚力,在军队进行教育工作。

1918年4月,俄共(布)第七次代表大会全俄苏维埃第四次非常代表大会决定实施义务军事训练制度。

1918年5月8日,全俄总司令部设立,负责红军兵役登记与征召,组织工农兵军事训练,组建和改编红军部队,制定保卫共和国的军事行动。同月,由于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叛乱爆发,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于5月29日通过法令进行总动员,采取强制征召来扩充工农红军的人数规模。

1918年6月,根据第一次政委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军事政治委员有权直接指挥师级以下的部队,师级及以上规模的部队须有一位军事首长和两位军事政治委员共同指挥。

1918年9月6日,随着苏维埃政府宣布“苏维埃共和国成为一个军营”,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成为苏维埃国家的最高军事指挥机关,并设立了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野战司令部,相应地设立了东方面军、南方面军和北方面军。15日,工农红军的规模达到了45万余人。

1918年11月30日,工农国防委员会成立,负责调动全国资源用于军事需要,协调粮食、运输等部门的工作(该委员会后来改组为劳动国防会议)。

1918年12月,苏俄人民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全共和国武装力量总司令》的决议,授予总司令可以独立决定一切战略性事务以及委任、调动和免去共和国各级部队和机关军事指挥人员的权力。年底,俄共(布)中央委员会通过决议,提高了军队指挥员的权力和地位,禁止军事政委干涉指挥员的行动,从而清除红军中存在的“军事无政府主义”现象。

1919年1月至4月,红军逐步统一制服,其中比较典型的便是普遍使用布琼尼帽

1919年3月,在俄共(布)九大期间形成了军事反对派,他们反对列夫·托洛茨基重用旧军队出身的军官团以及在红军中执行严格的军事纪律等将红军打造成一支正规军的措施。但是军事反对派在代表大会上遭到列宁公平批判,列宁支持了托洛茨基建设正规化红军的做法。

1919年底,工农红军在阻挡住由高尔察克邓尼金尤登尼奇等指挥的白军发动的攻势后,红军展开了反攻。红军首先击溃了威胁彼得格勒的尤登尼奇白军,将其赶到爱沙尼亚境内。

1920年1月,红军击溃了东线的高尔察克白军,并在伊尔库茨克俘虏了高尔察克本人。同时,红军也在乌克兰与北高加索方向对邓尼金的白军发动攻势,先后解放了顿河畔罗斯托夫(1月10日)、敖德萨(2月8日)和新罗西斯克(3月27日)等城市。

1920年2月,红军将协约国干涉军赶出摩尔曼斯克,推翻了其扶持的北俄临时政府。

1920年4月,试图构建“从海到海”的波兰举兵大规模入侵白俄罗斯与乌克兰,苏波战争爆发,波兰军队于5月6日攻占了基辅

1920年7月中旬,红军组织了大规模反攻,将波兰军队赶回波兰边境。但红军由于在华沙战役失败以及没有得到波兰无产阶级的武装响应,苏维埃俄国最终于波兰签订了《里加和约》,划定了正式的国境线。

1920年11月,红军在克里木发动攻势,将弗兰格尔指挥的白军赶出来该半岛,俄国内战西线的战事基本结束。

1920年12月,工农红军的规模达到了550万人,但随着战事的基本结束,列宁决定在红军进行逐步复员。

1921年5月26日,在日本的支持下,季捷里赫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建立了白卫政权及武装。

1922年6月,在瓦·康·布柳赫尔指挥下,远东红军击败了季捷里赫斯的白军。同年10月24日,红军解放了符拉迪沃斯托克,俄国内战东线的战事最终于1923年7月结束。

1924年,红军经过大规模复员后仅保持了50万人的规模,为1920年底的十分之一左右。同一时期,红军58%的部队执行属地征兵原则,以相对较小的成本维持尽可能多的军队,使更多人接受军事训练,同时开始组织广泛的军事教育系统,为红军培养指挥员。

1925年9月18日,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苏联人民委员会通过了《苏联义务兵役法》,规定了苏联武装力量的组织架构,包括步兵、骑兵、炮兵、装甲兵、工程兵、信号兵、航空兵、海军、国家政治保卫总局部队。

1930年代,苏联红军建立了新式兵种,包括装甲兵航空兵、化学兵、防空炮兵、空降兵等。

1934年,苏联陆海军人民委员部改组为苏联国防人民委员部,同时工农红军总部改组为工农红军总参谋部

1935年,联共(布)中央委员会政治局通过决议,在红军提供执行异地征兵的部队占比。同年11月,苏联红军进入了军衔制

1937年至1938年,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遭到了大规模镇压,导致3位苏联元帅、20名一级二级集团军指挥员、5名一级二级舰队指挥员、69名军级指挥员、153名师级指挥员等503名高级指挥员遇害,共有11034人被镇压。

1939年,面对纳粹德国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世界大战的潜在威胁,红军规模开始迅速扩张。这一年,红军的火炮数量达到了1930年的8倍多,飞机达到了7.5倍多,红军航空兵出现了轰炸机、攻击机与战斗机等机型。

1939年9月,工农红军参加了解放西白俄罗斯与西乌克兰的军事行动,将苏联国境线西移,从而扩宽了战略纵深。

1939年11月30日,苏联领导人为了谋求列宁格勒的安全,命令红军越过苏芬国界,苏芬战争爆发。在这场战争中,芬兰军队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使用滑雪部队与狙击手部队阻击红军的进攻,给红军带来了大量损失。但由于红军具有装备与人数的优势,最终于1940年2月12日攻破曼纳海姆防线,迫使芬兰签订停战协议。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向苏联发动闪击战,伟大卫国战争爆发。在战场爆发当天,苏联红军共有野战部队303个师又22个旅,约480万人,其中有166个师又9个旅约290万人部署在西部国境上,而红军的对手是轴心国的181个师又18个旅约350万人,他们分三路向苏联发动入侵。

1941年8月,虽然红军在比亚韦斯托克—明斯克战役基辅战役中遭受了巨大损失,损失了46个师的番号和近一百万人,包括大批武器装备、火炮、坦克与飞机,但经过强大的动员,红军仍有401个师的兵力。

1941年12月,苏联红军在莫斯科城下击溃德国侵略者,取得了战争爆发以来的第一次重大胜利,红军通过发动攻势收复了大部失地。

1942年夏,德国及其仆从国军队执行“蓝色计划”攻势,试图占领伏尔加河与高加索一线。

1942年11月至1943年2月,红军发动反攻,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取得了战略性胜利,成建制歼灭了德军第6集团军并俘虏德国陆军元帅保卢斯,红军在此次冬季攻势中收复了顿河沿岸和高加索的失地。

1943年夏,红军在库尔斯克战役中挫败了德国国防军的“壁垒计划”,红军发动反攻一举解放了左岸乌克兰的大片领土。

1944年6月,苏联红军在白俄罗斯发动大规模战役,重创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并将德军彻底赶出苏联国境线,反攻至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境内。

1945年4月16日,红军发动了柏林战役并将胜利旗插到国会大厦圆顶上。

1945年5月9日,德国最终签订了无条件投降书

在1941至1945年伟大卫国战争中,红军总共征兵2957.49万人,其中约有800万人来自少数民族。根据斯大林时期的数据,红军共有632.96万人阵亡,55.54万人死于伤病,455.9万人失踪。

1946年2月,红军的称呼不再使用,开始用“苏军”作为代称。

领导机关[编辑]

工农红军的最高领导机关为苏俄人民委员会(在苏联成立后为苏联人民委员会),其中主要由陆海军人民委员部(后更名为国防人民委员部)负责红军的常务工作。另外,在1919年至1934年期间,由革命军事委员会直接指挥工农红军的军事行。在伟大卫国战争爆发后,联共(布)中央、苏联人民委员会决定设立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作为工农红军和工农红海军的最高统帅机关。

俄国内战时期,红军中央机关设有红军总部(后改组为红军总参谋部)、红军炮兵局(后改组为炮兵总局)、红军军事工程局(后改组为军事工程总局)、红军装甲总局(后改组为装甲车辆总局)等部门,另外,还设有工农红军政治局来领导军队的党政组织与思想教育工作,红军的各级部队均设有党委和共青团委。

1925年8月15日,红军军事化学局成立(该部门后来更名为红军防化总局、红军军事化学总局)。

兵种[编辑]

  • 步兵
  • 炮兵
  • 骑兵
  • 装甲兵
  • 航空兵
  • 工程兵
  • 化学兵
  • 信号兵
  • 汽车兵
  • 铁道兵
  • 道路兵
  • 劳动兵

参考[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