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来自阅兵百科
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旗
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国徽

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Republica Socialistă România,缩写 RSR),在1947年至1965年间的国号为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Republica Populară Romînă,缩写 RPR),是二战后在罗马尼亚建立了的一个社会主义政权,位于巴尔干半岛东北部。

历史[编辑]

1944年8月23日,在苏联军队进入罗马尼亚境内后,米哈伊国王和民族民主同盟的各政党联合推翻了安东内斯库政府,随后建立了由资产阶级政党、王室代表、共产党社会民主党共同组成的联合政府。10月12日,共产党、社会民主党、统一工会、农民阵线、爱国者联盟等党派组成民族民主阵线,与资产阶级政党分道扬镳。11月4日,在民族民主阵线的施压下,米哈伊对政府进行了改组,增加了民族民主阵线在政府中的席位。[1]

1945年3月6日,在苏联的支持下,民族民主阵线通过发动罢工、群众游行继续向国王施压,最终组建了以格罗查为总理的政府,民族民主阵线获得了政府中大部分职务。[1]

1946年11月,罗马尼亚国会举行大选,共产党、社会民主党及其同盟政党获得了议会四百四十席中的三百四十八席。[2]

1947年12月30日,罗马尼亚政府宣布米哈伊国王退位,人民共和国建立。[3]次年2月,罗马尼亚共产党社会民主党召开两党联合代表大会,决议正式合并两党为工人党[4]

1952年,格奥尔基·乔治乌-德治在打倒卢克雷奇·帕特拉什卡努安娜·波克尔后,巩固了他在罗马尼亚的执政地位,成为该国实际的最高领导人。[5]

1958年4月,在罗马尼亚党和人民的坚持下,赫鲁晓夫同意苏联从罗马尼亚撤军。[6]

1965年3月,在乔治乌-德治病逝后,尼古拉·齐奥塞斯库当选罗共中央第一书记。同一年,罗马尼亚通过新宪法,将国号改为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7]

1974年,齐奥塞斯库出任总统,此后,他又身兼多职,巩固了作为最高领导人的权力,成为主宰该国一切事务的绝对权威。[7]在他领导时期,罗马尼亚保持着独立自主性,在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时坚决谴责苏联,拒绝华约在罗马尼亚领土上举行军事演习。但在经济上,罗马尼亚片面追求高积累、高指标、高速度,工业建设规模庞大,农业生产被忽视,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调。此外,该国大部分占比工业原料和燃料依靠出口,不得不靠贷款进购,导致外债剧增。由于需要还债,罗马尼亚不得不出口大量农副产品,造成长期供应紧张,人民生活日益困难。在政治上,齐奥塞斯库大权独揽,独断专行,将其亲属纷纷委以要职,形成家族政治。[8]

1980年代后期,随着罗马尼亚经济情况日益恶化,一些地方爆发了多起矛头直接指向齐奥塞斯库的示威活动。[8]

1989年12月,罗马尼亚爆发了推翻齐奥塞斯库的动乱和政变,而齐奥塞斯库最终被军方逮捕,并被其设立的“特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并迅速处决。[7]随后,罗马尼亚救国阵线委员会将国号改为罗马尼亚,保留共和制。[9]

国旗与国徽[编辑]

国旗

国徽

参考[编辑]

  1. 1.0 1.1 徐隆彬. 苏联与战后罗马尼亚人民民主政府的建立. 西伯利亚研究, 2018, 45(05):68-74
  2. 罗马尼亚国会选举揭晓民主政党获压倒胜利 比共主席任众议院副议长 希北游击队建立民主政权. 人民日报, 1946年11月25日第4版
  3. 罗马尼亚废除专制 人民共和国正式建立. 人民日报, 1948年1月12日第2版
  4. 罗国工人阶级更加团结 共社两党合并为一. 人民日报, 1948年3月2日第2版
  5. 康春林. 论二战后罗马尼亚政局的嬗变——从帕特拉什卡努问题说起. 世界历史, 2001, (04):44-51
  6. 夏纪媛. 1958年苏联从罗马尼亚撤军始末. 俄罗斯研究, 2010, (06):117-127
  7. 7.0 7.1 7.2 刘郴山. 齐奥塞斯库覆亡教训. 决策与信息, 2010, (09):63-66
  8. 8.0 8.1 张文生, 杨华. 齐奥塞斯库与罗马尼亚. 世界知识, 1990, (13):12-14
  9. 罗马尼亚更改国名和国旗. 人民日报, 1989年12月30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