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

来自阅兵百科
米·谢·戈尔巴乔夫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1]Михаи́л Серге́евич Горбачёв,1931年3月2日—2022年8月30日),苏联最后一任最高领导人、国家元首,俄罗斯族,北高加索边疆区斯塔夫罗波尔人,1955年参加工作,1952年加入苏联共产党莫斯科国立大学法学系和斯塔夫罗波尔农学院经济系毕业。

他曾担任苏联总统(1990年3月至1991年12月)、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85年3月至1991年8月)、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1988年10月至1990年3月),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进行了全方面改革,但改革破坏了苏联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根基,加剧了苏联的各种社会矛盾,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

生平

1931年3月2日,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出生在北高加索边疆区斯塔夫罗波尔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是谢尔格·安德烈耶维奇(1909—1976),俄罗斯族,后来参加了伟大卫国战争;母亲是玛丽亚·潘捷列夫娜(1911—1995),乌克兰族。他15岁时就在当地机械与拖拉机站当联合收割机操作员助手。

1946年,他在机械拖拉机站兼职,当过联合收割机助理操作员。

1949年,还在上学的戈尔巴乔夫就因为劳动表现优秀被授予劳动红旗勋章

1950年,因为劳动和学习表现优异,被免试推荐进入莫斯科国立大学法学系学习。

1955年,从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斯塔夫罗波尔州检察院工作。

1956年,调入斯塔夫罗波尔州共青团委员会,任团委宣传鼓动部副部长,之后又担任斯塔夫罗波尔团委第一书记。

1958年,任斯塔夫罗波尔州团委第二书记。

1961年,任斯塔夫罗波尔州团委第一书记。

1962年3月,任斯塔夫罗波尔州集体农庄与农业生产党委书记。

1963年,任斯塔夫罗波尔州党委组织部部长。

1966年9月26日,任斯塔夫罗波尔市党委第一书记。同一年,他前往民主德国旅行,这是他第一次出国。

1968年8月5日,任斯塔夫罗波尔州党委第二书记。

1970年4月10日,任斯塔夫罗波尔州党委第一书记。

1974年至1979年,兼任苏联最高苏维埃联盟院青年事务委员会主席。

1978年9月17日,他在北高加索铁路矿水城车站接待了在高加索度假的苏共中央总书记列·伊·勃列日涅夫和后来的中央总书记尤·弗·安德罗波夫康·乌·契尔年科等一行,这次会晤也被称为“四总书记会晤”,并且在费·达·库拉科夫的推荐下,促成戈尔巴乔夫最后进入苏共中央。

1978年11月27日,在苏共中央全会上,当选苏共中央委员会书记

1979年11月27日,当选苏共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候补委员。同一年,兼任苏联最高苏维埃联盟院立法提案委员会主席(至1984年)。

1980年10月21日,当选苏共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

1983年5月,戈尔巴乔夫首次访问加拿大,得到了加拿大总理皮埃尔·特鲁多接待。戈尔巴乔夫在此次会面中表现了对西方资本主义极大的兴趣,特别是西方的民主制。

1985年初,由于康·乌·契尔年科重病缠身,戈尔巴乔夫开始代理主持苏共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的工作。

1985年3月11日,在康·乌·契尔年科逝世后,他在安·安·葛罗米柯的支持下当选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在他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试图对苏联现有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包括发起反酗酒运动、允许小规模私营经济、在苏联引入市场经济措施等,但这些改革举措没有取得预期效果,未能改善苏联的经济形势。同时,他开始大力缓和与西方各国的关系,提出从阿富汗撤军,与西方领导人举行了多次会晤。

1986年5月,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后,戈尔巴乔夫加大了在政治方面的改革,他首先开展了打击不劳而获收入的运动,撤换了在苏共中央、加盟共和国党委、各州边疆区党委的高龄干部。

1985年11月19日,他与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日内瓦举行第一次会谈。

1986年底,他开始对放松对文化意识形态的管制,停止对不同政见者的管制、取消了党对媒体和文化作品的审查。

1986年10月11日至12日,他与罗纳德·里根在冰岛进行了第二次会谈,他与里根在核裁军与削减战略导弹的问题上达成共识。

1987年1月,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中央全会上提出了民主开放的政策,该政策为后来苏共中央丧失领导权埋下了伏笔,而戈尔巴乔夫也在这次全会上与鲍·尼·叶利钦发生了第一次公开冲突,这成为了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与后来俄罗斯联邦第一任总统之间较量的开始。而苏联各民族间的矛盾与冲突也开始逐步激化,戈尔巴乔夫起初则采取了强硬手段进行干预,如哈萨克十二月事件和派兵干预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冲突等,使苏联中央领导层与各加盟共和国间的关系逐渐紧张。

1987年12月8日,他与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在美国华盛顿签署了《中程导弹条约》。

1988年10月1日,当选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989年,在戈尔巴乔夫的主导下,苏军撤离阿富汗。同一年,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发生了大动乱柏林墙倒塌,苏军驻外部队撤军,亲苏联的共产党与工人党政权倒台,苏联领导的华沙条约组织也就此消亡。

1990年3月15日,戈尔巴乔夫在苏联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当选苏联总统

1991年8月19日,苏联副总统根纳季·亚纳耶夫趁戈尔巴乔夫在福罗斯休假时发动政变,宣布以健康原因暂停戈尔巴乔夫的总统职务并组建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戈尔巴乔夫在鲍里斯·叶利钦的支持下虽然打倒了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但他本人的实权却被各加盟共和国总统架空,苏共中央和苏联国家机关陷入土崩瓦解的局面。同月24日,在鲍里斯·叶利钦宣布苏共在俄罗斯非法后,戈尔巴乔夫辞去了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

1991年12月8日,鲍里斯·叶利钦列昂尼德·克拉夫丘克斯坦尼斯拉夫·舒什克维奇等人在别洛韦日森林签订了《关于设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相关协议》,取代了戈尔巴乔夫设计的《新联盟条约》。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鉴于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后的局势,我将停止作为总统职务的活动”并将战略核武器的控制权移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当晚,苏联国旗克里姆林宫降下,正式标志着苏联解体

1996年,他参加了俄罗斯联邦总统选举,得票为386069张(0.51%)。

1997年,他参与拍摄了美国必胜客比萨连锁店的广告。

2000年3月11日,他创立了俄罗斯统一社会民主党,担任该党主席。次年11月24日,该党改组为俄罗斯社会民主党并继续担任该党联合主席。

2004年5月22日,他辞去了俄罗斯社会民主党联合主席的职务。

2022年8月30日,在莫斯科逝世,葬于新圣女公墓[2]

苏共第二十四届、二十五届、二十六届、二十七届、二十八届中央委员,1978年11月增选为二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80年10月增选为二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78年11月增选为二十五届中央书记,二十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1985年3月当选为二十六届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二十七届、二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第八届、九届、十届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十届、十一届苏俄最高苏维埃代表,1985年11月增选为十一届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委员,苏联人民代表。第十一届苏联最高苏维埃第十次会议当选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荣誉

苏联

俄罗斯联邦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