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参崴

来自阅兵百科
列宁中央编译局(马办)讨论 | 贡献2024年4月28日 (日) 22:36的版本 (文本替换 - 替换“萨伏伊意大利”为“意大利王国(萨伏依王朝)”)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列宁勋章十月革命勋章

海参崴(满语:ᡥᠠᡳᡧᡝᠨᠸᡝᡳ),俄国称为符拉迪沃斯托克[1]Владивосто́к),曾是我国故土,现被俄罗斯控制。在俄罗斯的统治下,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为其滨海边疆区首府和远东联邦管区行政中心,还是西伯利亚大铁路的终点站和俄罗斯海军太平洋舰队的主要基地。这座城市东临鲸海(日本海),坐落于塔阳鄂萨哈湾岸边,城市人口总数为597237人。

1860年,清政府与沙俄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将包括海参崴在内的乌苏里江东岸领土割让给沙俄,随后沙俄在此建立军港并将其命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意为“征服东方”。

历史[编辑]

海参崴

中国古代时期[编辑]

海参崴原属中国,渤海国时是率兵府辖区,金朝时属恤品路,元朝称水明城,明朝在该地设置木阳河卫,归奴儿干都司管辖,清朝在吉林珲春督统协领之下。该地因在海湾中发现了许多海参,因此得名为“海参崴”。[2][3]

俄占时期[编辑]

长期以来,沙俄当局便渴望在所谓的远东地区寻求不冻港。

1858年,沙俄趁清朝国力不振,强迫后者签订《瑷珲条约》,规定乌苏里江以东的地区由清俄共管。两年后,即1860年,沙俄又趁清朝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之际,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从而将此次割让给俄国。

1860年6月20日[7月2日],沙俄在此处设立一个军事哨所,将其命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Владивосто́к)。最初,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仅被俄国视为一处商港,后来为与英国角逐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而发展为军港。

1880年,沙俄当局正式批准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为一座城市。后来,随着西伯利亚铁路乌苏里段和中东铁路建成,这座城市得到迅速发展。

1897年,根据俄国第一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共有居民28993人。

1907年,由于沙俄在俄日战争中失败,失去了对中国旅顺大连的控制,因此不得不加强在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建设。

1914年,这座城市的人口总数超过了10万人,但俄罗斯族不到一半,其余主要是中国人、朝鲜人和日本人。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这座城市因远离战火而成为俄国从盟国及中立国进口军事装备和工业原材料的重要港口,货物吞吐量得到快速增长。

1917年,在十月革命爆发后,西伯利亚区舰队即相应布尔什维克的号召,建立了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苏维埃政府。然而在俄国内战爆发后,捷克斯洛伐克军团解散了该市的苏维埃政权,并使美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的军队在这座城市登陆。

1919年,该地陷入了俄国各政治势力的乱斗之中。

1920年4月6日,为避免苏维埃俄国与日本发生正面冲突,远东共和国宣告成立。次年5月,白卫军在该城爆发叛乱,并建立了阿穆尔河沿岸临时政府

1922年10月,伊·彼·乌博列维奇指挥远东人民革命军攻占了这座城市,歼灭了这一带的白军。次月,该市因远东共和国解体而成为苏维埃俄国的一部分。

伟大卫国战争时期,这座城市由于远离战火,在即使存在日本可能发动入侵的情况下,依然发挥了重要的港口功能,其货物吞吐量几乎是摩尔曼斯克的4倍,是阿尔汉格尔斯克的5倍。

1960年代,这座城市由于得到尼·谢·赫鲁晓夫重视而开始大规模建设,翻新旧的基础设施,无轨电车也在该市投入使用。

1974年,美国总统杰拉尔德·福特到访这座城市,会见了苏共中央总书记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双方为遏制军备竞赛,在这里签署了《反弹道导弹条约》和《限制地下核试验条约》。

1992年1月1日,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结束了长达四十年的封闭状态,允许外国公民参观。在苏联解体后,受经济衰退影响,该市大批企业减产或倒闭,而非法捕鱼、木材和汽车走私在该地兴起,城市生活水平下降,人口流失加剧。

2012年9月,这一年的亚太经合组织峰会在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勒富岛(俄罗斯岛)举行。

参考[编辑]

  1. Владивосток — Википедия
  2. 《明史·志·卷六十六》
  3. 于国政. 苏联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研究辑述. 外国问题研究, 1988(02):59-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