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来自阅兵百科
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旗
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徽
列宁勋章列宁勋章列宁勋章十月革命勋章各族人民友谊勋章

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Қазақ Советтік Социалистік Республикасы,缩写:ҚазССР;俄语:Каза́х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缩写:Казахская ССР)是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设立于1936年12月5日,是加盟共和国中领土面积第二大的共和国,仅次于苏俄。在苏联解体后,演变为现在的哈萨克斯坦共和国

历史[编辑]

苏维埃哈萨克在苏联

工农红军解放哈萨克全境后,苏维埃俄国设立了吉尔吉斯边疆区管理这一地区,后又将边疆区改制为吉尔吉斯社会主义苏维埃自治共和国。在1924年中亚民族划界后,先前设立的吉尔吉斯社会主义苏维埃自治共和国更名为哈萨克社会主义苏维埃自治共和国,首都位于克孜勒奥尔达,后又迁至阿拉木图

1936年12月6日,哈萨克社会主义苏维埃自治共和国升格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国号变更为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斯大林将许多少数民族强制迁徙到哈萨克,包括居住在西乌克兰西白俄罗斯的波兰族、部分在西乌克兰的乌克兰族、居住在滨海边疆区萨哈林岛的朝鲜族、伏尔加河沿岸的德意志族、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的希腊族、卡拉恰族、巴尔卡尔族、车臣族、印古什族、克里木鞑靼人等。而在战争时期,苏联欧洲部分的400多家工厂与企业被疏散到哈萨克,兴建了许多城市、工人区、矿区、道路与桥梁,为该共和国奠定了工业基础。

1940年代至50年代,苏联在哈萨克境内试验了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与此同时,人类第一个航天发射场——拜科努尔发射场在共和国境内建成。在处女地运动中,大批俄罗斯、乌克兰与白俄罗斯居民搬迁到哈萨克境内进行垦荒活动。

1986年12月,为了抗议米·谢·戈尔巴乔夫解除丁·艾·库纳耶夫职务的决定,阿拉木图爆发了学生抗议运动

1991年3月17日,在关于是否保留苏联的全联盟公投中,有94.1%的哈萨克公民支持保留联盟。

1991年12月10日,在苏联解体前夕,哈萨克开始使用“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作为自己的国号。同月16日,哈萨克斯坦是最后一个宣布退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

1993年1月28日,在哈萨克斯坦通过新宪法后,“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国号正式被废止。

政治[编辑]

哈萨克共产党[编辑]

哈萨克共产党是苏联共产党的支部,其最高领导机关是中央委员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是该共和国事实上的最高领导人。

历任哈萨克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最高权力机关[编辑]

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在1938年之前是全哈萨克苏维埃代表大会以及由代表大会产生的中央执行委员会,之后为哈萨克最高苏维埃及其产生的主席团。哈萨克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于1990年2月起不再运作,其职权移交给哈萨克最高苏维埃主席。

历任哈萨克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最高苏维埃主席

政府[编辑]

哈萨克人民委员会以及后来的哈萨克部长会议是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政府,其领导人是人民委员会主席或部长会议主席。

历任哈萨克人民委员会主席/部长会议主席/内阁总理

国旗与国徽[编辑]

国旗

国徽

参考[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