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达维多维奇·托洛茨基

来自阅兵百科
(重定向自列·达·托洛茨基
列·达·托洛茨基

列夫·达维多维奇·托洛茨基[1]Лев Давидович Троцкий,1879年10月26日[11月7日]—1940年8月21日),原姓布隆施泰因Лев Давидович Бронштейн),苏联卓越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苏联武装力量的缔造者,第四国际领导人,犹太族,赫尔松省伊丽莎白格勒人,1896年参加革命工作,1898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他曾担任俄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1917年10月至1925年10月)、陆海军人民委员(1918年3月至1925年1月)、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1918年9月至1925年1月)、苏俄外交人民委员(1917年11月至1918年3月)、苏俄铁道人民委员(1920年3月至1920年12月)。他是十月革命俄国内战时期党和苏维埃政府重要的领导人,领导工农红军击败了白军协约国干涉军,保卫了新生的苏维埃俄国。在列宁死后,他遭到斯大林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等人的政治围攻而失势,在随后的“联合反对派”失败后被斯大林及其支持者打倒。在被驱逐出苏联后,他流亡于土耳其法国挪威墨西哥等国,在此期间提出不断革命论并成立了与第三国际相对的第四国际。最终,他在墨西哥自家的住宅中被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特工用冰镐镐死。

生平[编辑]

早期经历[编辑]

1879年10月26日[11月7日],列夫·达维多维奇·托洛茨基出生在赫尔松省伊丽莎白格勒县亚诺夫卡村的佃户家庭。他的童年时在敖德萨的圣保罗学校读书,之后他前往尼古拉耶夫

1896年,他在尼古拉耶夫参加了革命组织,并在当地工人中进行宣传活动。

1897年,参与了南俄工会的筹建。

1898年1月28日,被沙俄当局逮捕并被关押在监狱中。次年10月10日,敖德萨法院对南俄工会案进行了审判,布隆施泰因被判处流放至伊尔库茨克省四年。他在达到流放地后,积极研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并进行报刊撰写工作,期间结识了摩西·乌里茨基费利克斯·捷尔任斯基等未来俄国革命的领导者。

1902年秋,在当地马克思主义地下组织的帮助下,他化名为“托洛茨基”(Троцкий)并使用假护照出逃至奥匈帝国境内,随后乘火车前往维也纳并最终抵达苏黎世。之后,他又前往伦敦并第一次见到了列宁,在与列宁接洽后成为《火星报》的定期撰稿人。

1903年夏,他出席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起初支持列宁的主张,但在组织问题与列宁观点不一致后,托洛茨基转向支持马尔托夫等人。

1903年8月,他以《火星报》通讯员的身份参加了西奥多·赫茨尔主持的第六届犹太复国主义代表大会。在会后,他认为犹太复国主义将陷入“彻底衰败”,并在自己的文字上批判了赫茨尔和犹太复国主义。

1904年,随着布尔什维克孟什维克之间的分裂日益严重,托洛茨基离开了马尔托夫为代表的孟什维克一派。同一年,他出版了《我们的政治任务》的小册子,但该册子的内容与列宁所写的《前进两步》的主旨相悖,从而遭到了列宁的批判,后来托洛茨基的政治对手也借此向他发起批判和攻击。

1905年3月,在血腥星期天事件发生后,他从瑞士返回俄国,并在圣彼得堡组织革命运动。在托洛茨基的领导下,圣彼得堡成立了俄国第一个工人代表苏维埃,该苏维埃由首都的工人们选举产生。

1905年12月3[16]日,托洛茨基与其他彼得堡苏维埃领导人被沙俄当局逮捕,随后被判处终身流放鄂毕多尔斯克并剥夺公民权利。但他在前往流放地的途中成功逃脱,随后秘密出国。

1906年,他在《俄罗斯公报》担任编辑。

1908年10月,托洛茨基在阿·阿·越飞的帮助下,在维也纳创立了《真理报》,该报在国外进行印刷,然后途径日内瓦、利沃夫运往俄国国内。起初,该报仅为乌克兰社会民主联盟的机关报,后来迅速发展使其出版量达到数千份,并成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非官方的“机关报”。

1912年8月,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支持下,托洛茨基在维也纳会议上形成了“八月集团”。该集团主张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应保留各自主张、避免纷争,将党内团结起来,使其形成为正式统一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还主张参与俄国国家杜马选举,同时该集团也不同意布尔什维克在布拉格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六次全俄代表会议

1912年至1913年,他以《基辅思想报》战地记者的身份前往索菲亚,后来又旅居罗马尼亚,期间,他主张巴尔干人民建立一个联邦制国家。

1914年2月,在拉脱维亚社会民主工党代表大会后,托洛茨基彻底离开了“八月集团”。

加入布尔什维克[编辑]

1914年8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托洛茨基立即站出来反对战争,并谴责支持战争的社会民主党组织背信弃义。在与“八月集团”决裂以及世界大战后,托洛茨基开始转向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一派。同一年,为了避免被奥匈当局拘捕,托洛茨基和他的家人从维也纳迅速搬迁至瑞士苏黎世,并在那里完成了《战争与国际》的小册子,该册子批评西欧社会民主党在战争中支持本国政府的行为。之后,托洛茨基又迁往巴黎居住,并在那里担任《基辅人民报》的战地记者。

1915年9月,由于托洛茨基采取反战立场,因此他被法国当局视为“极不受欢迎的分子”并被强行驱逐到西班牙

1917年1月13日,他和他的家人被西班牙政府驱逐后,不得不迁往美国居住。在抵达纽约后,他与当地流亡报社合作,批判自由主义观点并反对美国加入一战。

1917年3月25日,在二月革命后,他启程返回俄国。在离开美国前,他呼吁美国人民团结起来“推翻该死的、腐朽的资本主义政府”。但托洛茨基在回国途径加拿大时被英国当局拘禁,在英国监狱中,他积极影响其他一起回国的社会民主党人,从而使他们尽可能站到布尔什维克一边。

1917年5月4日,在获得英国当局释放后,托洛茨基最终抵达了彼得格勒并领导区联派工作。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第六次代表大会后,托洛茨基与区联派其他成员正式加入布尔什维克一派。

十月革命[编辑]

1917年七月流血周后,托洛茨基同样遭到俄国临时政府逮捕。但在9月科尔尼洛夫叛乱爆发后,临时政府颜面扫地,托洛茨基被释放。

1917年9月9[22]日,在彼得格勒苏维埃转向布尔什维克后,托洛茨基当选彼得格勒苏维埃主席。同时,他还当选为俄罗斯共和国临时议会议员,但根据列宁的指示,托洛茨基领导临时议会的布尔什维克议员退出该议会。

1917年10月10[23]日,托洛茨基在中央委员会全会上当选领导武装起义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

1917年10月12[25]日,托洛茨基以彼得格勒苏维埃主席的名义设立了彼得格勒军事革命委员会,开始着手争取彼得格勒卫戍部队的支持并武装工人、组建赤卫队。在此期间,托洛茨基参加了彼得格勒军区的多次士兵集会,使摇摆不定的驻军转向支持布尔什维克。

1917年10月25日[11月7日],托洛茨基是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主要组织者之一,他还在当天召开的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怒斥了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在彼得·克拉斯诺夫指挥军队攻打彼得格勒期间,托洛茨基组织了该城市的城防工作,并在前线亲自督战。

1917年10月27日[11月9日],根据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决定,托洛茨基被任命为苏俄外交人民委员。他担任外交人民委员后,需要使苏维埃政府摆脱外交孤立的局面,但他与驻彼得格勒的外国大使的谈判没有结果,协约国和中立国拒绝承认苏维埃政府的合法性。

1917年12月13日,由于他不能同时管理外交人民委员部和彼得格勒苏维埃的事务,因此他辞去了彼得格勒苏维埃主席一职。

1918年1月至2月,托洛茨基代表苏维埃俄国与德国政府进行谈判,但托洛茨基不同意立刻签订和平条约,甚至提出了“不战不和”的中间纲领。但随着德奥联军于2月18日发动新一轮攻势,苏俄损失了大片领土后,托洛茨基意识到他的路线失败了,随后他在2月22日辞去外交人民委员的职务。最终在列宁的坚持下,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同意与德国签订和平条约,而托洛茨基在会议上投了弃权票。

1918年3月8日,当选俄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

俄国内战[编辑]

1918年3月14日,任苏俄军事人民委员。同月28日,兼任最高军事会议主席。在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发动反苏叛乱后,苏维埃政权急需组织大规模的正规军与之交战,而当时的正规军——工农红军存在着人数少、纪律差、战斗力低下等问题。因此,托洛茨基的首要任务是将这支军队打造为一支纪律严整、战斗力可靠的队伍。

1918年4月,兼任苏俄海军人民委员。

1918年9月6日,兼任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此后,托洛茨基长期在“革命军事委员会专列”上办公,亲自前往前线督战,不停地在前线来回转战。他最先前往喀山督战,并以极其严厉的方式整肃红军涣散的军纪,最终使东部方面军喀山战役中取胜。同时,为了解决红军建军之初缺少合适的军事指挥员的问题,托洛茨基在红军引入了军事专家,而军事专家在政治委员的监督下履行其职责。为此,他打破了俄国革命之初在军队实行的绝对平等和自愿原则,废除了士兵委员会,按照传统的原则组建革命的军队,包括实行普遍兵役制、加强军纪、废除军事指挥员选举制、恢复指挥员的领导地位、统一军队制服和口令、积极组织阅兵等。

1918年底,在察里津战役期间,他亲自前往察里津前线,与斯大林伏罗希洛夫等人发生了争执。

1919年4月下旬,由于谢·谢·加米涅夫拒绝停止东部方面军发起深入的追击,托洛茨基与约·约·瓦采季斯决定免去谢·谢·加米涅夫东部方面军司令员的职务。但在列宁与斯大林等人的干预下,谢·谢·加米涅夫恢复了东部方面军司令员的职务,并命他继续向白军发起追击。

1919年秋,托洛茨基前往彼得格勒督战,他亲自指挥红军第7集团军打败了装备有坦克的尤登尼奇白军

1920年1月,托洛茨基组织了第1劳动集团军,尝试在军队中实施劳动生产,但实际结果并不成功,劳动军的生产率极低。

1920年3月至12月,兼任苏俄铁道人民委员,开始组织红军的战后复员工作。

权力斗争[编辑]

1921年初,托洛茨基在工会问题上主张用军事的方式解决工业生产的问题,即将工会打造成一个准军事组织,该主张与列宁等人的意见相悖,而托洛茨基的主张最后也未被采纳。

1922年底,在民族问题和官僚主义问题上,列宁与斯大林的分歧越来越大,而托洛茨基则站在了列宁的立场。但由于列宁的健康情况日益恶化,关于该问题的争论也不了了之。在列宁病重后,托洛茨基与斯大林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等人的矛盾日益激化。在这些老布尔什维克眼中,虽然托洛茨基在十月革命和俄国内战中为党和苏维埃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托洛茨基直到1917年7月才正式加入布尔什维克,长期在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之间游走,是十月革命和俄国内战的历史机遇才给予了托洛茨基如此高的功劳和威望。托洛茨基在内战时期通过严厉手段为他制造了许多敌人,而这些人最终在列宁病危后联合起来反对托洛茨基。

1924年5月,托洛茨基在俄共(布)十三大上遭到了斯大林、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组成的“三驾马车”及其支持者的口诛笔伐,谴责托洛茨基搞宗派活动,用“托洛茨基主义”歪曲列宁主义。同时,“三驾马车”发起的一个调查委员会承认军队出现“崩溃”的情况,托洛茨基的副手被调离主要领导职务。

1924年6月起,由于托洛茨基起初在与“三驾马车”的对峙中保持沉默,因此急于求成的季诺维也夫意识到托洛茨基已经不能产生威胁,“三驾马车”在没有共同敌人的情况下分崩离析。

1924年10月,托洛茨基发表了《十月的教训》一文,但该文章再次引起“三驾马车”的联合讨伐。

1925年1月25日,他在中央全会上遭到批判,并被解除苏联陆海军人民委员、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职务,同时根据托洛茨基个人请求,改任总特许权委员会主席、最高国民经济会议产品质量特别会议主席、电气化委员会主席。在托洛茨基被解除要职后,斯大林与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之间的政治内斗开始了,而托洛茨基尽可能避开他们的政治斗争,专注于自己在经济方面的工作。

1926年4月,在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一派失势后,托洛茨基与他们组成“联合反对派”,试图打倒斯大林。他们在莫斯科列宁格勒举行工人集会,试图在基层建立自己的政治地盘,但联合反对派的集会遭到了各种打断和攻击。

1926年10月23日,在中央全会上,托洛茨基被免去中央政治局委员的职务。

1927年9月27日,他被开除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次月23日,被免去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委员。

1927年11月7日,联合反对派试图在十月革命周年纪念日发动游行示威,但联合反对派发起的游行示威队伍遭到了警察以及斯大林支持者的袭击和殴打。同月16日,他被开除党籍。

驱逐与流亡[编辑]

1928年1月18日,他被流放至阿拉木图。在流放期间,他开始撰写回忆录,研究与分析国家政治生活时事,并在“不断革命论”基础上形成了“托洛茨基主义”,开始旗帜鲜明地反对斯大林的“一国建成社会主义”论断。

1929年1月18日,国家政治保卫总局决定将托洛茨基驱逐出苏联。2月12日,他被带到敖德萨乘坐轮船移送到苏联驻君士坦丁堡领事馆居住。在一个月后,由于他积极从事反苏活动,被迫搬迁至马尔马拉海比于卡达岛上居住。

1929年7月,托洛茨基在柏林(后来搬迁到巴黎)组织了《反对派公报》以锐评当前的苏联国内政治形势和左翼反对派失败的原因,以及苏联和国际时事。此外,他还在美国的《纽约时报》《纽约先驱论坛报》,英国的《每日快报》上撰稿,锐评苏联的政治局势和斯大林的政策。

1930年,他的回忆录《我的生活》在美国英国法国西班牙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出版。次年,他的另一部回忆录《俄国革命史》出版。

1932年2月20日,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决议,宣布托洛茨基及其家人因“从事反革命活动”被剥夺苏联公民身份。

1933年7月,他获得了进入法国的签证,随即启程离开土耳其。他游览了法国许多城市,并与欧洲社会主义运动代表进行接触。

1935年5月,托洛茨基向挪威政府申请政治庇护,由于挪威工党与共产国际分道扬镳,因此挪威政府批准了托洛茨基的申请。次月,他抵达挪威并被安置在奥斯陆郊外60公里的一个小村庄上,在那里他得出共产国际已经无可救药地落入“斯大林主义官僚机器”手中地结论后,发出了成立第四国际的号召。

1936年9月2日,由于受苏联政府经济制裁的威胁,挪威政府不得不软禁托洛茨基。

1936年12月,在拉萨罗·卡德纳斯当选墨西哥总统后,托洛茨基获得了墨西哥政府的庇护邀请。

1937年1月9日,托洛茨基乘船抵达墨西哥,随后定居在墨西哥城科约阿坎区。

1938年9月3日,托洛茨基宣布成立第四国际,其宗旨为建立一个世界性的人民革命党领导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

1940年8月20日清早,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特工拉蒙·麦卡德用藏在斗篷中的冰镐击中托洛茨基头部。次日,托洛茨基不治身亡,死后葬于墨西哥城科约阿坎区的一所院子中。

俄共(布)—联共(布)1910年1月全会、六大、七大、八大、九大、十大、十一大、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当选中央委员,1917年10月、1918年3月、1919年3月、1920年4月、1921年3月、1922年4月、1923年4月、1924年6月、1926年1月全会当选中央政治局委员,1919年11月、1923年9月全会当选中央组织局委员。

平反[编辑]

苏联时期,列·达·托洛茨基没有获得苏联政府的任何平反,即使在戈尔巴乔夫时期,托洛茨基依然被定性为反革命分子。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检察院先后两次对托洛茨基涉及的案件进行了平反:

  • 1992年5月21日,撤销了托洛茨基被驱逐西伯利亚3年的判决;
  • 2001年6月16日,撤销了将托洛茨基驱逐出苏联国境、剥夺苏联公民身份等判决。

荣誉[编辑]

  • 红旗勋章(1919年11月7日)

纪念[编辑]

城市

参考[编辑]

相关内容[编辑]

苏联武装力量 苏联国防(陆海军)人民委员 
波德沃伊斯基托洛茨基伏龙芝伏罗希洛夫铁木辛哥斯大林
苏联国徽 苏联外交人民委员 
托洛茨基契切林李维诺夫莫洛托夫